动作描写的特点有哪些?

问答 55

回复

共3条回复 我来回复
  • 居然 贡献
    居然 贡献 评论

    动作描写贵在确切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动态,而肖像、表情等描写则主要是描绘人物的静态。

    如果能灵活自如地将多种描写手法综合起来使用,以动衬静,以静显动,人物形象就可以真正达到“越来越活泼,越实在”的境地了。

    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──主要是动作反应,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、处世态度、思想品质。

    成功的动作描写,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、地位,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,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,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。

    4个月前 0条评论
  • 千寻的爷 贡献
    千寻的爷 贡献 评论

   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,是对人物动作、行为的描写,通过描写人物“做什么”和“怎么做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。

    优秀的动作描写,往往有以下特点:

    1. 连贯性。一连串的动作,有序展开,错落有致,犹如一连串的音符,连接成一首优美乐曲。如:只见他,猫下腰,篮球在他的手下,前后左右不停地弹跳着,两眼滴溜溜转着,寻找突围的机会。忽然,他加快了步伐,一会儿左拐,一会儿右冲,冲破了两层防线,来到篮下,一个虎跳,转身投篮,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,不偏不倚,落进了蓝筐里。

    以上语段,猫腰,左拐,右冲,虎跳,投篮,一连串的动作,展现了投篮的精彩过程,让人读后难以忘怀。

    2. 生动性。使用适当的词语修饰动作,使用比喻、拟人、夸张等修辞方法,都可以增强动作的生动性,变抽象为具体,使无形变为有形。

    如:小表妹看见了几只飞舞的蝴蝶,便调皮地奔过去。有一只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,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,躬着背,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,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,猛地用双手一捧,可蝴蝶却飞走了,她气得撅起小嘴,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。

    这个语段,通过动作描写,把小表妹的调皮、可爱生动化了。

    3. 特定性。特定动作,只会在特定场合产生,特定场合产生的动作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,能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。如《守财奴》中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箍桶匠葛朗台,他在弥留时,当“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……”他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。这一“抓”,送了暴发户的老命,也使守财奴至死不改的贪婪本性得到充分的体现。

    基本方法要写出优秀的动作描写语段,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:

    1.化大为小,把动作分解出来。就如电影播放的“慢镜头”,把一个大动作,分解细化为若干的小动作,然后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展开描写,可以使用“先……再……接着……然后……最后……”等词语进行连接,从而写出动作的细节、生动和情感。

    如下面描写小姨下溪抓鱼的语段。小姨将双袖向上一挽,裤脚也被卷到了大腿。她在小溪水里慢慢移动着,左脚轻轻地抬起一点,向前迈了一小步,右脚再慢慢拖向前,好像穿着千斤重的鞋。她把帽子扭了扭正,躬着背,低着头,眯着眼,双手做出捧东西的样子。这时,她停下脚步,不再东张西望,对着右边的一个地方目不转睛,猛然把手向水中一扎,将一条小鱼捧在手中了。整个过程,挽双袖,卷裤脚,抬左脚,拖右脚,猛扎,捧鱼,一系列慢动作,配合神态神情,一个生动活泼的抓鱼情景跃然纸上,让人难以忘怀。

    2.合理取舍,把动作准确呈现。什么叫准确呢?

    一是要体现人物特点,

    二是要符合生活实际。

    如鲁迅《故乡》“我到了自家的房门外,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,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。”这句话里有两个动词,一个是“迎”,一个是“飞”,这两个动词在这儿是不能互换的。

    因为“飞”字写出了孩子的活泼、灵巧。而母亲年事已高,用“迎”字更符合她的年龄特点。“迎”表明母亲对长年飘泊在外的儿子的思念,所以早早就在门外迎接了,而小孩比较好奇,因此看到亲人回来,他就“飞”过来了。

    3.巧用修饰,把动作生动表达。通过增添修饰成分,能显示出动作描写的效果。

    如“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,而且踩到了它。”这里“小心翼翼地伸出”,通过增添“小心翼翼”这个词语,表现“我”的谨慎、紧张的心情。

    再如下面的语段。近了,更近了,组长终于来到他的身边,像一座泰山定在他面前,嚷道:“快交作业,快交作业!”他“嘿嘿”一笑,表情是那样滑稽,又是那样神秘,猛然,他把头一扎,像一条滑溜溜的泥鳅从组长胳膊旁闪过,脚底像抹了油一样飞奔逃走了。这里的“他”,“把头一扎,像一条滑溜溜的泥鳅从组长胳膊旁闪过,脚底像抹了油一样飞奔逃走了。”

    用一个比喻“像一条滑溜溜的泥鳅”修饰动作“闪”,再用“脚底像抹了油一样”修饰动作“飞奔”,把“他”的顽皮、机灵的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了。

    典型技法在写作实践中,人们常用以下技法进行动作描写。

    1.动作逐步细化法。按照动作描写的思维过程,我们一般可以先构思一个大动作。

    如“老太太拿出钱。”然后,再把大动作细化,如:老太太打量着上面的秤星。她从腰里摸一沓纸票,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,沾了唾沫,一张张地数着。细读之后,还可以进一步扩展,对动作再作细化,还加入人物动作时的神态等。

    如: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,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。她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,层层揭开,露出一沓纸票,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,沾了唾沫,一张张地数着。经过逐步细化,“贴、打量、摸、揭、伸、沾、数”这些动词写出了老太太的吝啬、精明,更表现出极度贫困的她对每一分钱的重视和谨慎。

    2.动作主体切换法。在写群体动作时,由于动作由不同主体发出,需要对不同主体的动作进行切换描写。

    如:到了宿营地,事务长找房子,炊事员支锅,电话员架线,指导员找村干部了解情况,连长看地形……该语段,用“主体+动作”格式,逐一写出群体的动作,形成了一个动作群。有的主体不明,也可以这样写:只见七八个男同学提着铁锹,争先恐后跳上汽车,撮的撮,甩的甩,推的推,扒的扒,七手八脚地干起来。还有的是两者之间的交互动作,如打架斗殴、武侠剧里的打斗,我们要不停地切换主体,才能使读者感受到动作描写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感受。

    当然,在主体切换过程中,要注意主次分明、详略得当,对于主要描写对象要多着笔墨,彰显特色。

    那大虫咆哮,性发起来,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。武松又只一跳,却退了十步远。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。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,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,一按按将下来。那只大虫急要挣扎,被武松尽力气捺定,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。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、眼睛里只顾乱踢。那大虫咆哮起来,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。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。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。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,偷出右手来,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,尽平生之力只顾打。打到五七十拳,那大虫眼里,口里,鼻子里,耳朵里,都迸出鲜血来,更动弹不得,只剩口里兀自气喘。

    如上语段,通过“大虫”与“武松”之间的主体转换,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虎大战的精彩凶险,由此武松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。

    4个月前 0条评论
  • 哈哈Nh3811 贡献
    哈哈Nh3811 贡献 评论

    动作描写的特点,有弯下腰,拿起来跑过去走过来等一系列描写,这样的描写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

    4个月前 0条评论